程纪念律师
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
13101202311576402
18055196136
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一号港汇恒隆广场一座36层
我们早已进入了轻罪时代,以北京市为例,2022年,北京市被判处不满三年有期徒刑的被告人人数占比由2003年的68.1%上升至83.7%。
且不说帮信罪、危险驾驶罪,以及各种口袋罪是否应予废除,但看如此高比例的轻型犯罪案件,有无必要全部判刑?判决实刑之前是否有羁押必要?不羁押的风险和羁押带给涉案人员家属等带来的身心压力,以及经济经营上的损失之间,高羁押率和低重刑率之间,如何平衡和取舍?
能不捕不捕,能不诉的不诉,似乎提的少了。逮捕和起诉的比例也在悄无声息的上升。但是,轻罪时代的现状并没有发生改变。这对涉嫌刑事犯罪的当事人和家庭以及企业来说,是一个个具体的灾难,更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。
回到本文的主题:司法机关为何总喜欢把人关起来?除了方便办案之外,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原因?
01 司法效率高于嫌疑人的基本权利
律师们常说,刑事诉讼过程中,要重视保障嫌疑人/被告人的基本权利,这是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。但是,司法机关更看重的是司法效率,前者很少能进入刑事诉讼的视野。
羁押,方便调取定罪量刑需要的口供,逼供、诱供、指供、骗供层出不穷,如果不羁押,可能没有这么好拿下口供。
有些侦查人员还非常善于拿捏当事人想尽早回家的心理,常常用取保来诱惑当事人:只要按他们的说法认了,就可以早点回。否则,就一直羁押。取保有时候成了换取有罪供述的砝码。
在趋利司法的情况下,更是把羁押作为重要手段。毕竟破财消灾是人在困境中的“救命稻草”,经济金融类和职务犯罪案件中,尤为突出。
不管证据调取到何种程度,侦查人员先要求交钱,但他们甚至都不承诺拿钱换保。交上一个满意的数字,可能取保,也可能把“犯罪”事实做实。以为拿钱消灾,结果可能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罪行里——没有犯罪,为什么主动退赔?没有犯罪,哪来那么多钱?
在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,检法人员为了确保当事人“随叫随到”,往往也没有取保的积极性。毕竟他们那么忙,能分给一个案子的时间很有限。如果取保期间发生意外,逃跑或者串供等,虽然所占比例较低,但还是羁押便捷,安全。
为了方便自己工作,为了提高司法效率,羁押成了最高效的选择。
可是,司法效率的价值一定高于嫌疑人/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吗?羁押带来的当事人工作、生活的巨大损失,尤其企业主们,把他们羁押,很可能意味着一个企业的破产。这样的悲剧,还需要更多吗?
02 不愿意承担任何可能的风险
虽然几乎每一个当事人被取保的时候,都承诺“随叫随到”。但实践中,确实有多次电话喊不来的情况。还有胆大的,不但不严格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,甚至在取保期间串供、毁灭、伪造证据,又犯了新罪等情况。
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,做出取保决定的人就难受了。可能要检讨,说明决定取保的理由等等。既然这样,干嘛不羁押了之?
实务中,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被动羁押情况——“被害人”缠访闹访,逼迫司法机关羁押当事人。否则,就闹不罢休。为了息事宁人,维护一方稳定,缓解“被害人”的情绪,不少涉众型案件的当事人被长期羁押。
谁闹谁有理,谁闹支持谁,成了一个看起来可笑,却屡试不爽的招数。
即使司法人员主观上也不想羁押,但是考虑到取保可能带来的风险,还是在纠结中,选择“安全”羁押。
刑事诉讼是最需要讲究法律和公平的地方,如果过多考虑司法人员工作的安全性,而牺牲当事人的人身自由,显然弊大于利。
何去何从?
03 对司法人员没有基本的信任
司法人员中,相当比例科班出身,有理想有追求,司法理念并不落后。可是为什么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,躺平的越来越多,取保的越来越少?
因为体制对一线办案人员的不信任——既要他们拼命干活,又不相信他们能够守住职业底线,各种考核多如牛毛,心惊胆战中疲于应付。
既然绝大多数都是好的,为什么不能给他们适当松绑,让他们不要总是处于害怕被惩罚的状态里,如履薄冰。
只要是秉公执法,就给他们充分的信任,不然谁敢担当,谁敢取保,谁敢去推翻错误判决,谁又愿意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,来保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?
想要马儿跑的又快又好,就要敢于给优质草料——适当放权,充分信任。